全面提升中医药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全面提升中医药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此背景下,中医药教育应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顺应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趋势,深化协同育人思想、秉承开放办学理念、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全面提升中医药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服务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作为与人民生命健康、整体国民素质紧密相关的重要领域,中医药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作用日益凸显,对优秀人才的需求也更加迫切。当前,我国中医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虽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总体看来依然存在不足,尤其是缺乏具有引领力、影响力的领军人才。


一、新医科建设对中医药人才自主培养提出新要求

树立“大健康”教育“新理念”。中医药历来以整体观念为指导,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养生为一体,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与由“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促进健康为中心”转变的“大健康”理念异曲同工。应着力推进“大健康”教育“新理念”融入中医药教育各个环节和各个阶段,培养复合型中医药人才,服务于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围绕全周期全过程维护人民群众健康需要,着力推进医教研产融合发展的育人模式。深化医教协同,推进以胜任力为导向的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将院校教育与职业教育贯通结合。完善科教融合,以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支撑高质量中医药人才培养。推动产教融合,统筹推进中医药人才培养、产业与创新发展。构建交叉融合的学科专业“新结构”。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布局服务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中医药学科专业。强化中医药学的现代化发展,尊重医药学知识的完整性。推进中医药学科与理工科交叉融合,用现代技术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推广中医药应用。加强中医药学科与人文社会科学专业交叉融合,丰富中医药文化内涵,提升学生作为医者的人文情怀。


二、提升中医药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实践路径

医教协同引领中医药自主人才培养。强化中医药学科专业建设,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的布局,从理念内容、方法技术、标准评价等方面改造升级现有中医药专业,布局建设紧缺专业,构建服务生命全周期的中医药学科专业体系。推进课程改革,整合优化中医药课程内容,开设学科前沿、交叉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等课程,培养学生服务健康全过程的知识能力素质。


推动中医学长学制教育改革,中医学长学制教育模式应主动对接健康中国战略、中医药发展战略需求,注重多学科交叉和产教研用融合,加强人文素质、中医思维训练和临床能力培养。注重中医临床能力提升,建立早跟师、早临床学习制度,将师承教育贯穿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推动毕业实习与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机衔接,以临床问题为导向,有效融通基础教学、临床课程与临床实践。学科交叉融合支撑中医药自主人才培养。


构建中医药学科多维结构,强化中医药和理、工、农、文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创新,布局有重大发展前景和前沿研究特点的新兴交叉学科和学科交叉方向,主动适应全球工业革命和生命科学革命新趋势,整合多学科知识培养复合型中医药人才。强化学科交叉平台建设,搭建跨学科交叉研究的交流平台,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不断拓展外部合作,加强中医药原始创新研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深化产教融合育人。探索完善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体制机制,以协同攻关项目为牵引,以突破学科边界为目标,建立“虚实结合”的“矩阵式”学科组织结构。


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激发学科内生动力,实现学科间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与持续互动。开放办学助力中医药自主人才培养。推动校校、校院合作拓展优质办学资源,依托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学科优势,弥补中医药院校学科单一性的短板,以双边或多边战略联盟方式,通过柔性结合或直接建立实体机构推动“中医+”学科及专业的发展。依靠校地、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深度对接区域产业发展,建设校企联合实验室,聚焦多学科交叉的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和高端医疗装备研发。


依托联合培养机制,引导企业投入,建设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以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为主体联合打造新型研发机构和产业园区,推动产教研用深度融合。通过国际交流合作拓展中医药教育,加快建立中医药教育国际标准体系,加大与国际组织、外国政府和地区以及高等学校之间的中医药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办海外中医药中心。进一步提高中医药教育服务质量,开发品牌教育产品,发挥教育在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中的促进作用。


中医药学是最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医学学科,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中医药教育应适应大健康时代需要,积极拥抱先进科学技术并与之交叉融合,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水平,造就大批堪当民族复兴重任,能够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时代新人。


相关推荐

最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