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茯苓

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多寄生在马尾松或赤松的根部,形状像甘薯,外皮黑褐色,里面白色或粉红色。对茯苓这一药用真菌的开发利用历史悠久。远在两千多年前《淮南子》中就有“千年之松,下有茯苓”的描述;《神农本草经》也早已把它列为上品药材,并说“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苏东坡在《东坡杂记》中就谈到了茯苓粉的提取方法和服法。杜甫写有“寄语杨员外,山寒少茯苓”的诗句。唐吴融《病中宜茯苓寄李谏议》:“千年茯菟带龙麟,太华峰头得最珍。金鼎晓煎云祥粉,玉瓯寒贮露含津。”黄庭坚《鹧鸪天》:“汤泛冰瓷一坐春,长松林下得灵根。吉祥老子亲拈出,个个教成百岁人。”据清宫文献记载:慈禧太后常服茯苓饼,并常以此赏赐大臣。于是茯苓饼越做越精细,成了清王朝末期的名点,流传至今不衰。

茯苓的主要化学成分:

多糖类(β-茯苓多糖)、三萜类、麦角甾醇、胆碱、腺嘌呤、氨基酸、卵磷脂等。近代实验证明,茯苓可以明显降低小鼠的自发活动;对镇静麻醉药有明显的协同作用;茯苓多糖可以增强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并能促进小鼠体液免疫机能,可使胸腺、淋巴结、末梢血液中白细胞数量增多。茯苓的抗肿瘤作用已被得到证实。茯苓多糖与抗癌化疗药物合用防治肿瘤,可以减轻化疗药的毒性,抑瘤率可达61%~100%。茯苓的提取物及复方制剂均有明显的利尿作用。

茯苓营养成分:

热量(大卡)16

碳水化合物(克)82.6

膳食纤维(克)80.9

钾(毫克)58

磷(毫克)32

铁(毫克)9.4

镁(毫克)8

硒(微克)4.55

钙(毫克)2

锰(毫克)1.39

蛋白质(克)1.2

钠(毫克)1

脂肪(克)0.5

锌(毫克)0.44

烟酸(毫克)0.4

铜(毫克)0.23

维生素B2(毫克)0.12

茯苓的药用价值:

茯苓性味甘淡,药性和缓,既能养心健脾,又能利水渗湿,宁心安神。由于其性质平和,补而不峻,利而不猛,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故历来为人们所喜食。《药性论》:“开胃,止呕逆,善安心神。主肺痿痰壅。治小儿惊痫,心腹胀满,妇人热淋。”

《四百味歌括》云:“茯苓味淡,渗湿利窍,白化痰涎,赤通水道。”为华佗所遗方五皮饮中的主药。它的利尿功能,主要是促进钠、氯、钾等电解质的排出,抑制肾小管重吸收的结果。茯苓还有增强心肌收缩力的作用。治疗心绞痛时,在宽胸、通阳、活血、开窍剂中,加入茯神木15~30克,有时可收到止痛效果。

医家利用茯苓的扶正祛邪、攻补兼施的双重性,在设计药物处方或制成中成药时,很多都将茯苓选入配伍。如六味地黄丸、八仙长寿丸、十全大补膏、七宝美髯丹、参苓白术散、逍遥散、朱雀丸、茯菟丸等都配有茯苓。

茯苓的功效:

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吐;脾虚食少;泄泻;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遗精白浊。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①《本经》: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 

②《别录》:止消渴,好睡,大腹,淋沥,膈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腑,调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 

③《药性论》:开胃,止呕逆,善安心神。主肺痿痰壅。治小儿惊痫,心腹胀满,妇人热淋。 

④《日华子本草》:补五劳七伤,安胎,暖腰膝,开心益智,止健忘。 

⑤《伤寒明理论》:渗水缓脾。 

⑥《医学启源》:除湿,利腰脐间血,和中益气为主。治溺黄或赤而不利。《主治秘诀》云,止泻,除虚热,开腠理,生津液。 

⑦王好古:泻膀胱,益脾胃。治肾积奔豚。 

⑧《药征》:主治悸及肉瞤筋惕,旁治头眩烦躁。

茯苓的作用:

1、利尿作用

茯苓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症。茯苓功能利水渗湿,而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要药。凡小便不利、水湿停滞的症候,不论偏于寒湿,或偏于湿热,或属于脾虚湿聚,均可配合应用。如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白术等配伍;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属于脾气虚者,可与党参、黄耆、白术等配伍;属虚寒者,还可配附子、白术等同用。 

2、抗菌作用

茯苓的100%煎剂用平板打洞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3、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茯苓对家兔离体肠管有直接松弛作用,对大鼠幽门结扎所形成的溃疡有预防效果,并能降胃酸。另对CCl4所致大鼠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使谷丙转氨酶活性明显降低,防止肝细胞坏死。

4、降低血糖

茯苓能降低血糖,对于高血糖人士来说,茯苓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5、对心脏的作用

中医认为,茯苓可用于心悸,失眠等症。茯苓能养心安神,故可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与人参、远志、酸枣仁等配伍。

实验也表明,酊剂、浸剂能抑制蟾蜍离体心脏,乙醚或乙醇提取物则能使心收缩加强。对洋地黄引起的鸽呕吐无镇吐作用。

6、抗肿瘤作用

茯苓多糖体在动物试验中呈现了强烈的抗肿瘤作用。茯苓具有抗胸腺萎缩及抗脾脏增大和抑制肿瘤生长的功能。

7、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1)增加巨噬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

(2)羟甲基茯苓多糖能明显增强小鼠脾抗体分泌细胞数以及特异的抗原结合细胞数。

(3)增加酸性非特异酯酶阳性淋巴细胞数。

(4)增强T淋巴细胞的细胞毒性。

8、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茯苓能够使得白细胞减少加速回升,能使离体健康人红细胞上升约25%,并能有效地延缓温育过程中血细胞的耗竭。实验表明,茯苓可使小鼠血浆皮质酮明显升高。

9、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茯苓煎剂有镇静作用。茯苓与戊巴比妥钠的协同作用。茯苓煎剂(10g/kg)未能明显延长戊巴比妥钠的麻醉时间;用40g/kg的剂量则使麻醉时间较对照组更显着延长,随着剂量的加大,镇静指数也随之增加。这种协同作用,可能是由于它们的中枢抑制作用所致,也可能是妨碍了戊巴比妥的分解与排泄而致麻醉时间延长。

10、抗癌

茯苓有一定的抗癌作用。临床常用治疗食管癌、胃癌、肝癌、鼻咽癌、舌癌、乳腺癌、膀胱癌、肺癌、溃疡性黑色素瘤等癌瘤中属脾虚湿盛、痰饮内停、湿热壅结者。

11、补气健脾

中医认为,茯苓可用于脾虚泄泻。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渗湿,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应用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常与党参、白术、山药等配伍。又可用为补肺脾,治气虚之辅佐药。

12、治痰

茯苓用于痰饮咳嗽,痰湿入络,肩背酸痛。茯苓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之症,具有治疗作用。可用半夏、陈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术同用。治痰湿入络、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壳同用。

茯苓的药方:

①治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伤寒论》五苓散) 

②治小便多、滑数不禁:白茯苓(去黑皮)、干山药(去皮,白矾水内湛过,慢火焙干)。上二味,各等分,为细末。稀米饮调服之。(《儒门事亲》) 

③治水肿:白水(净)二钱,茯苓三钱,郁李仁(杵)一钱五分。加生姜汁煎。(《不知医必要》茯苓汤) 

④治皮水,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三两,黄耆三两,桂枝三两,茯苓六两,甘草二两。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金匮要略》防己茯苓汤) 

⑤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茯苓四两,桂枝,白术各三两,甘草二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金匮要略》苓桂术甘汤) 

⑥治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两(一法四两)。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金匮要略》小半夏加茯苓汤) 

⑦治飧泄洞利不止:白茯苓-两,南木香半两(纸裹炮)。上二味,为细末,煎紫苏木瓜汤调下二钱匕。(《百一选方》) 

⑧治湿泻:白术一两,茯苓(去皮)七钱半。上细切,水煎一两,食前服。(《原病式》获苓汤) 

⑨治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半斤,泽泻四两,甘草二两,桂枝二两,白术三两,生姜四两。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纳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金匮要略》茯苓泽泻汤) 

⑩治丈夫元阳虚惫,精气不固,余沥常流,小便白浊,梦寐频泄,及妇人血海久冷,白带、白漏、白淫,下部常湿,小便如米泔,或无子息(不育):黄蜡四两,白茯苓四两(去皮、作块,用猪苓一分,同于瓷器内煮二十余沸,出,日干,不用猪苓)。上以茯苓为末,熔黄蜡为丸,如弹子大。空心细嚼,满口生津,徐徐咽服,以小便清为度。(《局方》威喜丸) 

⑾治心虚梦泄,或白浊:白茯苓末二钱。米汤调下,日二服。(《仁斋直指方》) 

⑿治心汗,别处无汗,独心孔一片有汗,思虑多则汗亦多,病在用心,宜养心血:以艾汤调茯苓末服之。(《证治要诀》) 

⒀治下虚消渴,上盛下虚,心火炎烁,肾水枯涸,不能交济而成渴证:白茯苓一斤,黄连一斤。为末,熬天花粉作糊,丸梧桐子大。每温汤下五十丸。(《德生堂经验方》) 

⒁治头风虚眩,暖腰膝,主五劳七伤:茯苓粉同曲米酿酒饮。(《纲目》茯苓酒) 

⒂治皯:白蜜和茯苓涂上,满七日。(《补缺肘后方》)

茯苓的常用食法:

开胃汤

茯苓15克,淮山药12克,谷麦芽各30克,鲜、干鸭胗各1个,煮汤饮服。治小儿消化不良,不思饮食。

茯苓豆腐

原材料:茯苓粉20g、豆腐500g、胡萝卜、香菇适量(3人份量)

烹调方法:将茯苓粉与豆腐伴和均匀,用盐、料酒调味,再将胡萝卜和发好的冬菇放入锅内炒至半熟,然后将豆腐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水,调小火慢慢焖煮,最好调味起锅食用。

健脾化湿、消食减肥,由于此药膳中主要食材是豆腐,因此患有肾功能不全、痛风的人群不宜多吃。

荷叶茯苓粥

食材:荷叶1张(鲜、干均可),茯苓50克,粳米或小米100克,白砂糖适量。

做法:

1.将荷叶煎汤去渣,把茯苓、洗净的粳米或小米加入去了荷叶渣的汤中;

2.同煮成粥,出锅前加白砂糖调味即食。

此粥清热解暑、宁心安神、止泻止痢,对心血管疾病、神经衰弱者有辅助治疗作用。

茯苓的食谱:

1、当归茯苓炖鸡汤:当归50克,茯苓20克,乌鸡一只,生姜一块,水适量,文火共炖,至肉烂汤浓时,调味装盘即可食用。具有益气健脾,宁心安神的作用。

2、莲子茯苓糕:茯苓、莲子、麦冬各等份,茯苓、莲子、麦冬共研细末,加入白糖、桂花适量拌匀,用水和面蒸糕食用。功效:宁心健脾,适宜于因心阴不足,脾气虚弱而引起的干渴、心悸、少食、神疲者。

3、栗子茯苓粥:茯苓15克,栗子10枚,糯米30克 ,将茯苓洗净入锅,加冷水,用小火煎半小时,弃渣留汤,加入栗子肉、糯米,再煮成粥食用。功效:健脾益肾,利湿止泻,适宜于小便不利、慢性肾炎者。

4、山药茯苓肚:猪肚1只,茯苓100克,淮山药100克 ,将猪肚洗净,茯苓、淮山药装入猪肚内,淋上黄酒2匙,撒细盐适量,扎紧口,入锅内加水慢炖至肚子酥烂;将猪肚捞出剖开,倒出茯苓、山药,冷却后烘干,研末装瓶,每次服6~10克,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取猪肚切片,适当调味后食用。功效:补肾益胃,健脾渗湿,适宜于糖尿病患者

5、荷叶茯苓粥:荷叶1张(干鲜均可),茯苓50克,粳米100克。先将荷叶煎汤后去渣,再加入茯苓、粳米煮成粥,分早晚两次食用。对感受暑热所致的脑涨、胸闷、小便黄、湿热泻痢有较好的疗效,对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神经衰弱都有一定的疗效。

6、消食健胃心苓粥:桂心2克,茯苓10克,桑白皮3克,粳米100克。先煎茯苓、桂心、桑白皮,滤渣取汁,与粳米同煮成粥。每日1剂,作早餐食之。主治饮食停蓄胃脘、上逆犯胃胸满、咳逆、欲呕、饮食不下等症。

7、祛湿解乏芡苓粥:芡实、茯苓、山药、莲肉、薏苡仁、白扁豆、党参、白术各6克,加水适量,同煎40分钟后捞出党参和白术药渣,再加入洗净粳米150克,继续煮至米烂粥稠,即可分次调糖食用,连吃数日。主治体虚乏力、虚肿、泄泻等症。

8、茯苓鸡肉馄饨:茯苓50克,鸡肉适量,面粉200克。茯苓研为细末,与面粉加水揉成面团,鸡肉剁细,加生姜、胡椒、盐做馅,包成馄饨,煮食。源于《奉亲养老书》。本方以茯苓补脾利湿,鸡肉补脾益气,姜、椒开胃下气。用于脾胃虚弱,呕逆少食,消化不良。

9、茯苓麦冬粥:茯苓、麦冬各15克,粟米100克。粟米加水煮粥;二药水煎取浓汁,待米半熟时加入,一同煮熟食。源于《圣惠方》。本方以茯苓宁心安神,麦冬养阴清心,粟米除烦热。用于心阴不足,心胸烦热,惊悸失眠,口干舌燥。

茯苓的衍生物:

(一)茯苓饼

茯苓饼,又名茯苓夹饼,是北京的一种滋补性传统名点。制作系以茯苓霜和精白面粉做成薄饼,中间夹有用蜂蜜、砂糖熬溶拦匀的蜜饯松果碎仁,其形如满月,薄如纸,白如雪,珍美甘香,风味独特。关于茯苓饼的制食法,早在800年前的南宋《儒门事亲》中就有记载:“茯苓四两,白面二两,水调作饼,以黄蜡煎熟。”不过这种蜡煎的饼并不好吃。到了清初,有人提出“糕贵乎松,饼利于薄”的主张,于是,后来的饼就越来越薄。因为滋补性强加上慈禧爱吃,所以身价百倍。

主料:糯米粉200克,茯苓200克 辅料:白砂糖100克

制作:将茯苓磨成细粉,加米粉、白糖加水适量,调成糊,以微火在平锅里摊烙成薄饼即可。

用法:可经常吃或佐食。

效用:健脾补中,宁心安神。适用于气虚体弱所致的心悸、气短、神衰、失眠以及浮肿、大便溏软等。

(二)茯苓粉

茯苓粉的功效

茯苓粉是中药茯苓的粉末,常见有呈白色、浅灰色,冲泡后呈深灰色。性平、味甘、淡,含有三萜类、多聚糖类及胆碱、脂肪、卵磷脂、钾、镁等多种元素。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功效。茯苓不仅可显著提高机体免疫能力,而且可使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释放更多的氧,以供给组织细胞。同时,还可使细胞组织(包括皮肤、黏膜、毛发等)活性增强,活力增大,处于健康状态,从而使我们的皮肤、毛发显得更加滋润,达到美容的效果。

茯苓粉怎么吃

(1)冲服

最好先用冷开水搅成糊状,泡水、热牛奶冲服。

(2)煮粥,或是做成面食

茯苓粉、大米各30克,红枣7枚。先煮米,沸后放入红枣,至粥将成时放入茯苓粉,用筷子搅匀即成。常食有健脾、益气、安神功效,可用于头晕、乏力、心悸、失眠等症。

(3)茯苓奶茶

茯苓粉十克,牛奶二百毫升,先将茯苓粉用凉开水适量化匀,再加入煮沸的牛奶既可。

用法;每日早晨空 腹服用,延缓衰老,健脾强身。

(4)苡仁茯苓粥

苡仁200g,茯苓粉10g,粳米200g,鸡胸脯肉50g,干香菇4个。先将香菇泡发,切成丁;鸡脯肉去皮、去油脂,入锅内煮30-40分钟后捞出,切为肉丁;茯苓研粉;然后将苡仁用水反复搓洗,再用热水浸泡1夜,沥干后加7倍清水煮沸,熬烂;将粳米加5倍清水煮1个小时,两粥合并,加入香菇、鸡肉丁、茯苓粉,再煮至稠为度。服食时可加调料。

(5)山药薏仁茯苓粳米粥

茯苓(研末)30克,薏仁30克,山药50克,粳米100克。先将粳米、薏仁、山药加水适量,煮至半熟,放入茯苓粉,和匀后煮熟,空腹服用。

(6)白茯苓粥

白茯苓粉15克,粳米100克,胡椒粉、盐、味精少许。①粳米淘洗干净。②粳米、茯苓粉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用武火烧沸后转用文火炖至米烂,再加味精、盐、胡椒粉、搅匀即成。每日2次,早、晚餐服用,健脾胃,利水肿,可用于老年性浮肿。

(三)白茯苓

白茯苓,中药名。为药材茯苓块切去赤茯苓后的白色部分,通常为中药饮片。古人称茯苓为“四时神药”,因为它功效非常广泛,不分四季,将它与各种药物配伍,不管寒、温、风、湿诸疾,都能发挥其独特功效。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药具有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宁心安神之功用。现代医学研究:茯苓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茯苓多糖有明显的抗肿瘤及保肝脏作用。但虚寒精滑或气虚下陷者忌服。

(四)茯苓糕

茯苓糕的传说

茯苓糕,又名“复明糕”,是闽南民间传统手工食品。它来源有这样一段传说。清兵入关建立清王朝后,对广大人民实行“留发不留头”的民族压迫。顺治五年(1648)农历八月廿六日,清兵攻陷同安,屠城3天,三万多无辜百姓惨遭杀害。同安一带百姓,在郑成功“抗清复明”的旗帜下,奋起反抗,和清兵开展长期的“拉锯战”。为了便于大规模开展有组织的反清活动,城内有位姓李的商人,就蒸了一种糕叫“复明糕”,意在恢复明朝,每片糕里藏有一片纸条,上面写着联合行动的时间、地点和讯号。这样,属于“抗清复明”组织的基本群众买到“复明糕”后,便自觉地参加到搞清行列。当时还有一条规定,即小孩不准吃“复明糕”,主要是怕小孩不懂事,吃“复明糕”容易泄漏字条的机密。所以,至今同安还有放牛娃和捡猪粪的小孩别想吃“复明糕”的俗语流传。因为“复明”与“茯苓”的方言语音相近。所以,代代相传就把“复明糕”叫成“茯苓糕”。

茯苓糕的做法

配方:茯苓50克 面粉450克

制作:

(1)把茯苓烘干,打成粉,与面粉混匀。

(2)把茯苓、面粉混匀,加入发酵粉,用清水揉合成面团发酵,发好后制成5厘米见方一块的糕状。

(3)把茯苓糕上笼用武火大气蒸熟即成。

食法:每日1次,早餐食用。

功效:健脾渗湿,宁心安神。高血压气虚湿阻型患者食用。

茯苓的副作用:

任何事物有好的方面,同样也会隐藏着不好的一面,所以人们应该对息息相关的事物,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将伤害降低到最低,那么茯苓有副作用吗?我们都知道茯苓有利尿的作用,如果一旦过量服用,那么就会导致小便次数过多,从而伤了身体的根本,令人元气大伤。同时肾虚患者食用之后,会加重疾病症状,甚至出现滑精等情况,所以应注意服用剂量以及特殊人群的服用。同时常常容易口干以及气虚体弱的患者应该避免服用,否则会对身体造成危害。服用茯苓应避免米醋,浓茶等物质,以及注意服用剂量,否则不仅仅影响药效,同时还会发生中毒过敏症状,比如腹痛,皮肤红肿,支气管哮喘发作等情况。

茯苓的食用禁忌:

虚寒精滑或气虚下陷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马蔺为之使。恶白敛。畏牡蒙、地榆、雄黄、秦艽、龟甲。 

②《药性论》:忌米醋。 

③张元素:如小便利或数,服之则损人目。如汗多入服之,损元气。 

④《本草经疏》:病人肾虚,小水自利或不禁或虚寒精清滑,皆不得服。 

⑤《得配本草》:气虚下陷、水涸口干俱禁用。

茯苓苗的图片

茯苓根的图片

茯苓图片

茯苓的产地和分布:

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树根上,深入地下20~30厘米。分布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山西等地。 

主产安徽、湖北、河南、云南。此外贵州、四川、广西、福建、湖南、浙江、河北等地亦产。以云南所产品质较佳,安徽、湖北产量较大。

茯苓的生长环境:

茯苓喜温暖、干燥、向阳,忌北风吹刮,以海拔在700米左右的松林中分布最广。温度以10~35℃为宜。菌丝在15~30℃均能生长,但以20~28℃较适宜。当温度降到5℃或升到25℃以上,菌丝生长受到抑制,但尚能忍受-1--5℃的短期低温不致于冻死。土壤以排水良好、疏松通气、沙多泥少的夹沙土(含沙60%~70%)为好,土层以50~80厘米深厚、上松下实、含水量25%、pH5~6的微酸性土壤最适宜菌丝生长。切忌碱性土壤。 

相关推荐

最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