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蔓荆子:蔓荆子

炒蔓荆子:蔓荆子

基本内容

出处:《神农本草经》

别名:蔓荆实、荆子、万荆子、蔓青子 、蔓荆、白背风

来源:马鞭草科植物单叶蔓荆或蔓荆干燥成熟果实。

处方用名:蔓荆子、炒蔓荆子

药性:辛、苦,微寒。归膀胱、肝、胃经。

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临床应用:
1.风热感冒头痛
2.目赤多泪,目暗不明,齿龈肿痛
3.头晕目眩


1.风热感冒,头昏头痛。本品辛能散风,微寒清热,轻浮上行,解表之力较弱,偏于清利头目、疏散头面之邪。故风热感冒而头昏头痛者,较为多用,常与薄荷、菊花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药同用。若风邪上攻之偏头痛,常配伍川芎、白芷、细辛等祛风止痛药。
2.目赤肿痛。本品辛散苦泄微寒,功能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可用治风热上攻,目赤肿痛,目昏多泪,常与菊花、蝉蜕、白蒺藜等祛风明目药同用。本品药性升发,清利头目,与黄芪、人参、升麻、葛根等补气升阳药同用,还治疗中气不足,清阳不升,耳鸣耳聋,如益气聪明汤(《证治准绳》)。
此外,取本品祛风止痛之功,也可用治风湿痹痛,每与羌活、独活、川芎、防风等同用,如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

用法用量:煎服,5~10g。

方剂

1、加味香苏散
2、芎菊上清丸
3、栀子胜奇散
4、菊花决明散
5、新制柴连汤
6、益气升阳通络方
7、益气聪明汤
8、助阳活血汤
9、抑阳酒连散加减
10、羌活胜湿汤

药理

化学成分:主要含黄酮类成分:蔓荆子黄素,紫花牡荆素,蔓荆子蒿素,木犀草素,牡荆素等;脂肪酸类: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麻酸。还含挥发油等。

药理作用:
1.主要药理作用
(1)解热
(2)抗菌
(3)镇痛
(4)抗炎
2.其他药理作用
(1)抗肿瘤
(2)降压
(3)改善微循环
(4)抗氧化
(5)抗突变

炮制

炮制方法:
1.蔓荆子:取原药材,去净杂质,筛去灰屑。用时捣碎。
2.炒蔓荆子:取净蔓荆子,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颜色加深,取出,搓去蒂下白膜(宿存萼)及枝梗,筛净。用时捣碎。
炮制作用:
1.蔓荆子:味辛、苦,性微寒。归膀胱、肝、胃经。具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的功能。用于风热感冒头痛,齿龈肿痛,目赤多泪,目睛不明,头晕目眩。

性状和鉴别

【性状】本品呈球形,直径4~6mm。表面灰黑色或黑褐色,被灰白色粉霜状茸毛,有纵向浅沟4条,顶端微凹,基部有灰白色宿萼及短果梗。萼长为果实的1/3~2/3,5齿裂,其中2裂较深,密被茸毛。体轻,质坚韧,不易破碎,横切面可见4室,每室有种子1枚。气特异而芳香,味淡、微辛。
【鉴别】(1)本品粉末灰褐色。花萼表皮细胞类圆形,壁多弯曲;非腺毛2~3细胞,顶端细胞基部稍粗,有疣突。外果皮细胞多角形,有角质纹理和毛茸脱落后的痕迹,并有腺毛与非腺毛:腺毛分头部单细胞、柄1~2细胞及头部2~6细胞、柄单细胞两种;非腺毛2~4细胞,长14~68μm,多弯曲,有壁疣。中果皮细胞长圆形或类圆形,壁微木化,纹孔明显。油管多破碎,含分泌物,周围细胞有淡黄色油滴。内果皮石细胞椭圆形或近方形,直径10~35μm。种皮细胞圆形或类圆形,直径42~73μm,壁有网状纹理,木化。
(2)取本品粉末5g,加石油醚(60~90℃)50ml,加热回流2小时,滤过,弃去石油醚液,药渣挥干,加丙酮80ml,加热回流1.5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蔓荆子黄素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用1%氢氧化钠溶液制备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乙酸乙酯-甲醇(3:2:0.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三氯化铝乙醇溶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古籍参考

1.《神农本草经》:“主筋骨间寒热,湿痹拘挛,明目,坚齿,利九窍,去白虫。”
2.《名医别录》:“去长虫,主风头痛,脑鸣,目泪出。益气,令人光泽脂致。”
3.《医林纂要》:“散热,祛风,兼能燥湿。”

相关推荐

最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