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寒水石:寒水石

北寒水石:寒水石

基本内容

出处:《神农本草经》

别名:凝水石、白水石、凌水石、盐精、水石、冰石、鹊石、盐精石、泥精、盐枕、盐根

来源:碳酸盐类矿物方解石族方解石,主含碳酸钙,或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红石膏,主含含水硫酸钙。前者称南寒水石,后者称北寒水石。

处方用名:寒水石、煅寒水石

药性:辛、咸,寒。归心、胃、肾经。

功效:清热泻火。

临床应用:
1.热病烦渴,癫狂
2.口舌生疮,热毒疮肿,丹毒,烧烫伤


1.热病烦渴、癫狂。本品入心经能清泻心火以除烦,入胃经而清泻胃火以止渴,故可用治温热病邪在气分,壮热烦渴者,常配石膏、滑石用,如三石汤(《温病条辨》)。取本品清泻心胃实火而可用治伤寒阳明热盛之癫狂,多配黄连、甘草用,如鹊石散(《普济本事方》);若配天竺黄、冰片等药用,可治痰热躁狂,如龙脑甘露丸(《姚僧坦集验方》)。
2.口疮、热毒疮肿、丹毒烫伤。取本品清热泻火之功,可用治热毒疮疡等证。若治口疮,可配黄柏等分为末,撒敷患处,如蛾黄散(《济生方》);若治热毒疮肿,可用本品火煅,配青黛等分为末,香油调搽(《普济方》);若治水火烫伤,可配赤石脂等分为末,菜油调敷,破烂有水者,取药末撒患处,如水石散(《古方汇精》);若治小儿丹毒,可用本品研末,水调和猪胆汁涂之(《本草汇言》)。

用法用量:煎服,9~15g。打碎先煎。外用适量,研细粉调敷患处。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者慎用。

临床配伍:
①治五脏六腑积热,天行时气疫热,以致烦满消渴:凝水石、石膏、滑石各五钱,甘草二钱。研末。每服一钱,白汤调服。(《方脉正宗》)
②治伤寒发狂,或弃衣奔走,逾墙上屋:寒水石、黄连(去须)各等分。上细末,每服二钱,浓煎甘草汤,放冷调服。(《本事方》鹊石散)
③除热瘫痫:大黄、干姜、龙骨各四两,桂枝三两,甘草、牡蛎各二两,寒水石、滑石、亦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两。上十二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金匮要略》风引汤)
④治风热心躁,口干狂言,浑身壮热及中诸毒:寒水石半斤(烧半日,净地坑内,盆合,四面湿土壅起,候经宿取出),入甘草末、天竺黄各二两,龙脑二分。糯米膏丸,弹子大,蜜水磨下。(《姚僧坦集验方》龙脑甘露丸)
⑤治男女转脬,不得小便:寒水石二两,滑石一两,葵子一合。为末。水一斗,煮五升,时服,一升即利。(《永类钤方》)
⑥治小儿丹毒,皮肤热赤:凝水石五钱,水调和猪胆汁涂之。(《本草汇言》)
⑦治牙齿内血出,并有窍眼,时时吐血:寒水石粉、朱砂、甘草、脑子。上等分,为细末。每用少许,干掺有窍处。(《普济方》)
⑧治汤火伤灼:寒水石烧研敷之。(《卫生易简方》)

方剂

1、桂苓甘露散
2、紫雪
3、抑阳酒连散加减

药理

化学成分:方解石主含碳酸钙,红石膏主要含水硫酸钙。还含有铁、铝等。

药理作用:

炮制

炮制方法:
1.寒水石: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打碎成小块或研成细粉用。
2.煅寒水石:取净寒水石置耐火容器内,用武火煅至红透,取出放凉,研碎或研成细粉用。若直接将药物置无烟炉火中煅制,取出放凉后,应先刷去灰屑,方可再打碎。若药物为方解石时,不得直接置无烟炉火中煅烧,否则崩裂成碎块,不易收集。
炮制作用:
1.寒水石:味辛、咸,性大寒。归肺、胃、肾经。寒水石具有清热泻火的功能,用于时行热病、积热烦渴等证。
2.煅寒水石:降低了大寒之性,消除了伐脾阳的副作用,缓和了清热泻火的功效,增加了收敛固涩作用。用于风热火眼,水火烫伤,诸疮肿毒。

性状和鉴别

(1)北寒水石该品为纤维状集合体,呈扁平块状或厚板状。大小不一,厚0.5-3.5cm。淡红色,有的为白色;条痕白色。表面凹凸不平,侧面呈纵细纹理,具丝绢光泽。质较软,指甲可刻划成痕;易砸碎,断面显直立纤维状,粉红色。气微,味淡。以粉红色、有细丝纹、具光光泽、无杂石者为佳。
(2)南寒水石参见“方解石”条。西藏产“南寒水石”主为粗粒状集合体,呈不规则块状,有棱角。主为浅棕褐色。具玻璃样光泽;半透明。

古籍参考

1.《神农本草经》:“主身热,腹中积聚邪气,皮中如火烧,烦满,水饮之。”
2.《本经逢原》:“寒水石,治心肾积热之上药,《本经》治腹中积聚,咸能软坚也;身热皮中如火烧,咸能降火也。《金匮》风引汤,《和剂局方》紫雪,皆用以治有余之邪热也。”

相关推荐

最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