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丸:雷丸

雷丸:雷丸

基本内容

出处:《神农本草经》

别名:竹苓、雷实、竹铃芝

来源:白蘑科真菌雷丸的干燥菌核。

处方用名:雷丸

药性:微苦,寒。归胃、大肠经。

功效:杀虫消积。

临床应用:
1.绦虫病,钩虫病,蛔虫病,虫积腹痛
2.小儿疳积


1.绦虫病,钩虫病,蛔虫病。本品驱虫面广,对多种肠道寄生虫均有驱杀作用,尤以驱杀绦虫为佳。治疗绦虫病,可单用研末吞服,每次20g,日服3次,多数病例虫体在第2~3日全部或分段排出;与槟榔、牵牛子、木香、苦楝皮等同用,可治疗钩虫病,蛔虫病,如追虫丸(《证治准绳》);与大黄、牵牛子共用,可用治蛲虫病;与半夏、茯苓等同用,可用治脑囊虫病。
2.小儿疳积。本品具杀虫消积之功,主入阳明经以开滞消疳。常配伍使君子、鹤虱、榧子肉、槟榔各等分,为末,乳食前温米饮调下,如雷丸散(《杨氏家藏方》);亦可以雷丸配伍使君子、苍术,另以鸡蛋入药蒸食。

用法用量:15~21g,不宜入煎剂,一般研粉服,1次5~7g,饭后用温开水调服,1日3次,连服3天。

注意事项:因本品主要成分为一种蛋白水解酶(雷丸素),加热60℃左右即易于破坏而失效,故不宜入煎剂,宜入丸散服。

临床配伍:
1、《证治准绳》追虫丸:雷丸、槟榔、牵牛子、木香,治一切虫积。
2、《千金方》:身热多汗,胡粉半斤,雷丸四两,为末粉身。
3、《本草衍义》:丹毒瘤肿,用蜈蚣一条干者,白矾一皂子大,雷丸一个,百部二钱,研末,醋调敷之。

方剂

1、理中安蛔汤
2、连梅安蛔丸
3、驱蛔汤

药理

化学成分:主要含蛋白酶:雷丸素,雷丸蛋白酶等:还含麦角甾醇、多糖等。

药理作用:
本品驱除绦虫是通过该蛋白酶的作用,使虫体蛋白质分解破坏、虫头不再附于肠壁而排出;50%雷丸乙醇提取物对猪蛔、蚯蚓及水蛭有杀灭作用;在5%雷丸煎剂培养液中,经5分钟可使大部分阴道毛滴虫虫体颗粒变形;雷丸多糖S-4002有抗炎及提高动物免疫功能的作用;雷丸素对小鼠肉瘤S180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炮制

洗净,晒干,粉碎。不得蒸煮或高温烘烤。

性状和鉴别

【性状】本品为类球形或不规则团块,直径1~3cm。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有略隆起的不规则网状细纹。质坚实,不易破裂,断面不平坦,白色或浅灰黄色,常有黄白色大理石样纹理。气微,味微苦,嚼之有颗粒感,微带黏性,久嚼无渣。断面色褐呈角质样者,不可供药用。 【鉴别】(1)本品粉末灰黄色、棕色或黑褐色。菌丝黏结成大小不一的不规则团块,无色,少数黄棕色或棕红色。散在的菌丝较短,有分枝,直径约4μm。草酸钙方晶细小,直径约至8μm,有的聚集成群。加硫酸后可见多量针状结晶。 (2)取本品粉末6g,加乙醇3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0.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麦角甾醇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l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使成条状,以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甲酸(7:4:0.3)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磷钼酸乙醇溶液,在140℃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古籍参考

1.《神农本草经》:“主杀三虫,逐毒气,胃中热。”
2.《名医别录》:“逐邪气,恶风汗出,除皮中热、结积,蛊毒,白虫、寸白自出不止。”
3.《本草求真》:“雷丸味苦而咸,性寒小毒,本竹余气所结,得霹雳而生,故有雷丸之号。功专入胃除热,消积化虫,故凡湿热内郁,癫痫狂走,汗出恶风,虫积殆甚,腹大气胀,虫作人声音,服之即能有效。”

相关推荐

最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