虻虫:虻虫

虻虫:虻虫

基本内容

出处:《神农本草经》

别名:蜚虻,牛虻,牛蚊子,绿头猛钻

来源:虻科昆虫复带虻等的雌虫体。

处方用名:虻虫虻虫、熔虻虫、米炒虻虫

药性:苦,微寒;有小毒。归肝经。

功效:破血逐瘀,消癥散积。

临床应用:
1.血瘀经闭,癥瘕痞块
2.跌打损伤,瘀滞肿痛


1.血瘀经闭,癥瘕积聚。本品苦泄性烈,独入肝经血分,能破血逐瘀,通利血脉。治血瘀经闭、产后恶露不下,脐腹作痛,可配熟地黄、水蛭、桃仁,如地黄通经丸(《妇人大全良方》);治干血成劳,血瘀经闭,瘀结成块,配伍水蛭、庶虫虫、大黄等,如大黄庶虫虫丸(《金匮要略》)。
2.跌打损伤,瘀滞肿痛。本品有散瘀疗伤,消肿止痛之功,治疗跌打损伤,瘀滞肿痛,《千金方》以本品配牡丹皮为末酒送服,亦可配乳香、没药等。

用法用量:煎服,1~1.5g;研末服,0.3g。

注意事项:孕妇禁用。体虚无瘀、腹泻者不宜使用。

临床配伍:
①治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水蛭(熬)、虻虫(去翅、足)各三十个,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洗)。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更服。(《伤寒论》抵当汤)
②治月经不行,或产后恶露脐腹作痛:熟地黄四两,虻虫(去头、翅,炒)、水蛭(糯米同炒黄,去糯米)、桃仁(去皮、尖)各五十枚。上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五、七丸,空心,温酒下。(《妇人良方》地黄通经丸)
③治腕折瘀血:虻虫二十枚,牡丹一两。上二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血化为水。(《千金方》)
④治肿毒:虻虫、松香等分。为末,置膏药中贴患部。(《现代实用中药》)

方剂

1、大黄?虫丸

药理

化学成分:主要含蛋白质、氨基酸、胆固醇及钙、镁、磷、铁等微量元素。

药理作用:
虻虫水提物及多糖类成分有抗凝、活化纤溶系统的作用,能改善血液流变学。虻虫提取物具有抗炎镇痛作用。虻虫能兴奋家兔离体子宫,对内毒素所致肝出血坏死病灶的形成有显著抑制作用。虻虫醇提物有明显溶血作用。

炮制

炮制方法:
1.虻虫:取原药材,拣净杂质,筛去泥屑,去除足翅。
2.焙虻虫:取净虻虫,置热锅内,用文火焙至黄褐色或棕黑色,质地酥脆时取出放凉。
3.米炒虻虫:取净虻虫,用文火与米拌炒至米呈深黄色,取出,筛去米粒,摊开放凉即得。
每100kg虻虫,用米20kg。
炮制作用:
1.虻虫:味苦,性微寒;有小毒。归肝经。虻虫腥味较强,破血力猛,并有致泻副作用。
2.焙虻虫或米炒虻虫:降低毒性和腥臭气味,便于粉碎。用于血滞经闭、癥瘕积聚以及跌打损伤等证。

性状和鉴别

干燥的虫体呈长椭圆形,长1.5~2厘米,宽5~10毫米。头部呈黑褐色,复眼大多已经脱落;胸部黑褐色,背面呈壳状而光亮,翅长超过尾部;胸部下面突出,黑棕色,具足3对,多碎断。腹部棕黄色,有6个体节。质松而脆,易破碎。气臭,味苦咸。以个大、完整、无杂质者为佳。

古籍参考

1.《神农本草经》:“逐瘀血,破下血积,坚痞,癥瘕,寒热,通利血脉及九窍。”
2.《别录》:“女子月水不通,积聚,除贼血在胸腹五脏者,及喉痹结塞。”
3.《日华子本草》:“堕胎。”

相关推荐

最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