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入什么经:黄芩

黄芩入什么经:黄芩

基本内容

出处:《神农本草经》

别名:山茶根、土金茶根

来源: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

处方用名:黄芩、酒黄芩、黄芩炭

药性: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临床应用:
1.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
2.肺热咳嗽,高热烦渴
3.痈肿疮毒
4.血热出血
5.胎热胎动不安


1.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黄疸泻痢。本品性味苦寒,功能清热燥湿,善清肺胃胆及大肠之湿热,尤长于清中上焦湿热。治湿温、暑湿证,湿热阻遏气机而致胸闷恶心呕吐、身热不扬、舌苔黄腻者,常配滑石、白豆蔻、通草等药用,如黄芩滑石汤(《温病条辨》);若配黄连、干姜、半夏等,可治湿热中阻,痞满呕吐,如半夏泻心汤(《伤寒论》);若配黄连、葛根等药用,可治大肠湿热之泄泻、痢疾,如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若配茵陈、栀子,可治湿热黄疸。
2.肺热咳嗽、高热烦渴。本品主入肺经,善清泻肺火及上焦实热,用治肺热壅遏所致咳嗽痰稠,可单用,如清金丸(《丹溪心法》);若配苦杏仁、桑白皮、苏子,可治肺热咳嗽气喘,如清肺汤(《万病回春》);若配法夏,可治肺热咳嗽痰多,如黄芩半夏丸(《袖珍方大全》)。
本品苦寒,清热泻火力强,配薄荷、栀子、大黄等,可用治外感热病,中上焦热盛所致之高热烦渴、面赤唇燥、尿赤便秘、苔黄脉数者,如凉膈散(《和剂局方》)。
3.血热吐衄。本品能清热泻火以凉血止血,可用治火毒炽盛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等证,常配大黄用,如大黄汤(《圣济总录》)。本品经配伍,也可用治其他出血证,如配地榆、槐花,用治血热便血;配当归,用治崩漏,如子芩丸(《古今医鉴》)。
4.痈肿疮毒。本品有清热泻火,清解热毒的作用,可用治火毒炽盛之痈肿疮毒,常与黄连、黄柏、栀子配伍,如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若治热毒壅滞痔疮热痛,则常配黄连、大黄、槐花等药用。
5.胎动不安。本品具清热安胎之功,用治血热胎动不安,可配生地黄、黄柏等药用,如保阴煎(《景岳全书》);若配白术用,可治气虚血热胎动不安,如芩术汤(《医学入门》);若配熟地黄、续断、人参等药用,可治肾虚有热胎动不安,如泰山磐石散(《景岳全书》)。

用法用量:煎服,3~10g。清热泻火、解毒宜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热酒炙用,止血宜炒炭用。又传统将黄芩分为枯芩与子芩,枯芩(片芩)为生长年久的宿根,中空而枯,体轻主浮,善清上焦肺火,主治肺热咳嗽痰黄;子芩(条芩)为生长年少的子根,体实而坚,质重主降,善清大肠之火、泻下焦湿热,主治湿热泻痢、黄疸尿赤。

注意事项:本品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

临床配伍:
1.与滑石、白豆蔻、通草等配伍,清热燥湿治疗湿温暑温,如黄芩滑石汤;
2.与桑白皮、知母、麦冬等配伍,清肺止咳,治疗肺热咳嗽,如清肺汤;
3.与金银花、连翘、牛蒡子、板蓝根等配伍,泻火解毒,治疗火毒炽盛证;
4.与白术、当归等配伍,清热安胎,治疗胎动不安证,如当归散。

方剂

1、九味羌活汤
2、柴葛解肌汤
3、小柴胡汤
4、半夏泻心汤
5、清瘟败毒饮
6、黄连解毒汤
7、凉膈散
8、普济消毒饮
9、龙胆泻肝汤
10、芍药汤
11、当归六黄汤
12、葛根黄芩黄连汤
13、大柴胡汤
14、防风通圣散
15、泰山磐石散
16、安宫牛黄丸
17、定喘汤
18、大黄?虫丸
19、黄土汤
20、大秦艽汤
21、天麻钩藤饮
22、甘露消毒丹
23、当归拈痛汤
24、清气化痰丸
25、滚痰丸
26、枳实导滞丸

药理

化学成分:主要含黄酮类成分,已分离出40多种黄酮,主要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汉黄芩苷、千层纸素A等。

药理作用:
1.主要药理作用
(1)解热
(2)抗炎
(3)抗毒素
(4)抗病原微生物(抗细菌、抗真菌、抗病毒)
(5)调节免疫
2.其他药理作用
(1)保肝
(2)利胆
(3)降血压
(4)调血脂

炮制

炮制方法:
1.黄芩: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大小分档,置蒸制容器内隔水加热,蒸至“圆汽”后半小时,候质地软化,取出,趁热切薄片。干燥。或将净黄芩置沸水中煮10分钟,取出,闷约8~12小时,至内外湿度一致时,切薄片,干燥(注意避免曝晒)。
2.酒黄芩:取黄芩片,加黄酒拌匀,稍闷,待酒被吸尽后,用文火炒至药物表面微干,深黄色,嗅到药物与辅料的固有香气,取出,晾凉。
每100kg黄芩片,用黄酒10kg。
3.黄芩炭:取黄芩片,置热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黑褐色,内部深黄色,取出,摊开晾凉。
炮制作用:
1.黄芩:性味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能。黄芩蒸或沸水煮的目的是灭活酶,防止苷类成分分解,以保存药效,又能使药物软化,便于切片。生黄芩清热泻火解毒力强,用于热病,湿温,黄疸,泻痢,乳痈发背。
2.酒黄芩:入血分,并可借黄酒升腾之力,用于上焦肺热及四肢肌表之湿热;同时,因酒性大热,可缓和黄芩的苦寒之性,以免伤害脾阳,导致腹泻。
3.黄芩炭:以清热止血为主,用于崩漏下血,吐血衄血。

性状和鉴别

【性状】本品呈圆锥形,扭曲,长8~25cm,直径1~3cm。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有稀疏的疣状细根痕,上部较粗糙,有扭曲的纵皱纹或不规则的网纹,下部有顺纹和细皱纹。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黄色,中心红棕色;老根中心呈枯朽状或中空,暗棕色或棕黑色。气微,味苦。
栽培品较细长,多有分枝。表面浅黄棕色,外皮紧贴,纵皱纹较细腻。断面黄色或浅黄色,略呈角质样。味微苦。
【鉴别】(1)本品粉末黄色。韧皮纤维单个散在或数个成束,梭形,长60~250μm,直径9~33μm,壁厚,孔沟细。石细胞类圆形、类方形或长方形,壁较厚或甚厚。木栓细胞棕黄色,多角形。网纹导管多见,直径24~72μm。木纤维多碎断,直径约12μm,有稀疏斜纹孔。淀粉粒甚多,单粒类球形,直径2~10μm,脐点明显,复粒由2~3分粒组成。
(2)取本品粉末1g,加乙酸乙酯-甲醇(3:1)的混合溶液30ml,加热回流30分钟,放冷,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5ml使溶解,取上清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黄芩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黄芩苷对照品、黄芩素对照品、汉黄芩素对照品,加甲醇分别制成每1ml含1mg、0.5mg、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供试品溶液、对照药材溶液各2μl及上述三种对照品溶液各1μl,分别点于同一聚酰胺薄膜上,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醇-甲酸(10:3:1:2)为展开剂,预饱和30分钟,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三个相同的暗色斑点。

古籍参考

1.《神农本草经》:“主诸热黄疸,肠?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
2.《滇南本草》:“上行泻肺火,下行泻膀胱火,男子五淋,女子暴崩,调经清热,胎有火热不安,清胎热,除六经实火实热。”
3.《本草正》:“枯者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气,定喘咳,止失血,退往来寒热,风热湿热,头痛,解瘟疫,清咽,疗肺萎、乳痈发背,尤祛肌表之热,故治斑疹、鼠瘘、疮疡、赤眼;实者凉下焦之热,能除赤痢,热蓄膀胱,五淋涩痛,大肠闭结,便血,漏血。”

相关推荐

最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