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霍香:广藿香

广霍香:广藿香

基本内容

出处:《名医别录》

别名:大叶薄荷、山茴香、水蔴叶

来源:唇形科植物广藿香的干燥地上部分。

处方用名:广藿香

药性:辛,微温。归脾、胃、肺经。

功效:芳香化湿,和中止呕,发表解暑。

临床应用:
1.湿浊中阻,脘腹痞闷
2.呕吐
3.暑湿表证,湿温初起,发热倦怠,胸闷不舒;寒湿闭暑,腹痛吐泻


1、湿阻中焦。本品气味芳香,为芳香化湿浊要药。又因其性微温,故多用于寒湿困脾所致的脘腹痞闷,少食作呕,神疲体倦等症,常与苍术、厚朴等同用,如不换金正气散(《和剂局方》)。
2.呕吐。本品既能化湿,又能和中止呕。治湿浊中阻所致之呕吐,本品最为捷要。常与半夏、丁香等同用,如藿香半夏汤(《和剂局方》)。若偏于湿热者,配黄连、竹茹等;妊娠呕吐,配砂仁、苏梗等;脾胃虚弱者,配党参、白术等。
3.暑湿、湿温。本品既能化湿,又可解暑。治暑月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而致恶寒发热,头痛脘闷,呕恶吐泻暑湿证者,配紫苏、厚朴、半夏等,如藿香正气散(《和剂局方》);若湿温病初起,湿热并重者,多与黄芩、滑石、茵陈等同用,如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临床配伍:
1.与苍术、厚朴、半夏等配伍,芳化湿浊,治疗湿阻中焦证,如不换金正气散;
2.与紫苏、半夏、厚朴等配伍,化湿发表,治暑天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而致恶寒发热、头痛脘痞、呕恶泄泻,如藿香正气散;
3.与半夏配伍,和中止呕,治疗湿浊中阻所致的呕吐。

方剂

1、藿香正气散
2、六和汤
3、甘露消毒丹
4、不换金正气散
5、资生健脾丸

药理

化学成分:主要含挥发油,约占1.5%,油中主要成分是广藿香醇(又称百秋李醇),占52%~57%,以及广藿香酮。其他成分有苯甲醛、丁香油酚、桂皮醛、广藿香吡啶等。此外,尚含有多种倍半萜及黄酮类成分。

药理作用:
1.主要药理作用
(1)兴奋平滑肌
(2)抑制平滑肌
(3)促消化液分泌
(4)抗菌
(5)抗病毒
(6)抗炎
2.其他药理作用
(1)松弛支气管平滑肌

炮制

除去残根和杂质,先抖下叶,筛净另放;茎洗净,润透,切段,晒干,再与叶混匀。

性状和鉴别

【性状】本品茎略呈方柱形,多分枝,枝条稍曲折,长30~60cm,直径0.2~0.7cm;表面被柔毛;质脆,易折断,断面中部有髄;老茎类圆柱形,直径1~1.2cm,被灰褐色栓皮。叶对生,皱缩成团,展平后叶片呈卵形或椭圆形,长4~9cm,宽3~7cm;两面均被灰白色绒毛;先端短尖或钝圆,基部楔形或钝圆,边缘具大小不规则的钝齿;叶柄细,长2~5cm,被柔毛。气香特异,味微苦。 【鉴别】(1)本品叶片粉末淡棕色。叶表皮细胞呈不规则形,气孔直轴式。非腺毛1~6细胞,平直或先端弯曲,长约至590μm,壁具疣状突起,有的胞腔含黄棕色物。腺鳞头部8细胞,直径37~70μm;柄单细胞,极短。间隙腺毛存在于叶肉组织的细胞间隙中,头部单细胞,呈不规则囊状,直径13~50μm,长约至113μm;柄短,单细胞。小腺毛头部2细胞;柄1~3细胞,甚短。草酸钙针晶细小,散在于叶肉细胞中,长约至27μm。 (2)取本品粗粉适量,照挥发油测定法测定,分取挥发油0.5ml,加乙酸乙酯稀释至5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百秋李醇对照品,加乙酸乙酯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30~60℃)-乙酸乙酯-冰醋酸(95:5:0.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三氯化铁乙醇溶液。供试品色谱中显一黄色斑点;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紫蓝色斑点。

古籍参考

1.《名医别录》:“疗风水毒肿,去恶气,疗霍乱,心痛。”
2、《本草图经》:“治脾胃吐逆,为最要之药。”
3、《本草正义》:“藿香芳香而不嫌其猛烈,温煦而不偏于燥烈,能祛除阴霾湿邪,而助脾胃正气,为湿困脾阳,倦怠无力,饮食不甘,舌苔浊垢者最捷之药。”

相关推荐

最新

相关文章